协调发展,补齐短板潜力大(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)☕《上古珏尘》☕☕☕修订工作,并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,《上古珏尘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,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,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。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,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。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“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、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”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。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,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,这意味着我国从碳达峰到实现净零排放,几乎没有缓冲期,碳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,需要付出艰苦努力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仍处在工业化、城镇化关键阶段。从工业化进程来看,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;从城镇化进程来看,“十四五”到2030年,我国城镇化率每年仍将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会进一步凸显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矛盾,必须处理好发展和减排、整体和局部、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。
要科学判断历史方位,需要把握好国家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客观实际。新事物的发展总会经历由弱到强、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,而这一过程又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。经历了近百年的奋斗历程,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险阻带领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解放,不断推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,刻画了一条“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”的飞跃之路。当今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国际地位不断提高,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趋增长,但在发展质量、创新能力、军事实力等诸方面与西方一流强国间仍然存在明显差距。我们仍然处在由大国向强国飞跃的关键节点,这也是历史给予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。把握好了这一发展阶段,中国的整体发展就由量的积累完成了质的飞跃,也就实现了从后发追赶到超越引领的转变;把握不住,则可能沦为继续跟随的二流国家,以致痛失发展良机乃至引发更加不利的后果。,“两论”发表40多年后,1978年,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。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启,伴随着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,再一次证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中国发展中的基本问题。这时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,我们不再“以俄为师”,但是否“以西为师”?西方现代化走在前面,我们应该认真向西方学习。但学习是为了赶上甚至超过西方,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。主张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发展,否认中国国情的特殊性,是洋的教条主义;主张完全排斥西方理论,固守本国已有经验,是土的经验主义。我们坚持开放发展,既虚心学习、借鉴外国理论和经验,又立足中国现实国情,探索、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。实践是理论的来源。几十年丰富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,必然会概括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。久久为功,积健为雄。这样,我们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的同时,也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。
近代以来,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。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,先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隔绝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大潮,接着在列强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,封闭的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体系之中。二是“一边倒”和封闭半封闭阶段,新中国成立后,我们在向苏联“一边倒”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,在1966年至1976年间基本又再次与世界隔绝。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,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加快学习西方、融入世界,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。,——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不断强化。大力破除事业单位逐利机制,如环境保护部完成了各级环保部门所属环评机构与机关脱钩工作,清理了“红顶中介”;上海等省市明确公益一类与所办企业脱钩,公益二类所办的与主业无关的企业也要脱钩,划清公益与市场经营的边界。